关于中美对抗的一些小道分析

最近听到一段讲解,是卢麒元关于最近香港的财政政策应该如何决策的问题,听了他的解读后。脑海中的许多事开始变得清晰,从毛泽东时代到现在得中美竞争,犹如任督二脉打开了一样,以下是我的一些总结。

在美元与黄金脱钩之后,金本位消失后,美国与海湾国家建立布林顿森林体系后,以石油这种稀有工业刚需资源绑定美元,全世界交易石油以美元结算,这给与其他国家生产的商品以价值认定。过去日本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,和现在中国成长为新兴市场,都以美元-石油体系作为价值认定,其他国家拼命生产商品,赚取美元。美国不断印钞,发放到全球,作为兑换石油的信用基础,美国人民不用生产,只需要发出国债,直接印钞发给美国民众,这种赤子经济在近几年到达了临界值。

他的观点中提到了,当这个问题如今达到了临界点,该如何解决。第一次1971年这种美元危机,采用了将美元与黄金绑定改为美元与石油这种稀缺工业品绑定,第二次1985-1991年是将祸水东引,先放水满足经济体市场剩余生产力市场的需求,再加息让美元回流,美元资产升值,导致承载日本经济的房地产经济,以地产作为资产认定的经济破产。这反映了资本过剩产生的危机,(卢特意强调了这不同于资本主义生产过剩的危机与问题)我的理解资本过剩的危机是,当一个经济体生产力过剩,迫切需要一种价值分配,价值认定标准时,而这个价值认定标准,衡量裁定的规则过于单一,甚至依赖外部势力时产生的威胁。比如上面当时日本的生产力强劲,全世界的钱都流到日本经济体,大家的钱炒股,炒房,炒各种东西,总之这种东西已经超出了它原有的价值的时候,当美元回流,也就是购买力流失,大财主逃走的时候,日元持有者手上的日元会大幅缩水,倾家荡产。

维持这种货币的强势地位需要几个条件,第一强大的军事实力,这种野蛮的能力可以强制摧毁一个经济体,或者轻微在你的关键供应链上做文章,第二需要尖端科技产品的生成能力,例如上面日本签订的《广场协议》,日本虽然生产能力强劲,但仍需要美国尖端科技产品以及技术作为支持,协议阻碍了本国发展尖端科技,对于一个没有国防力量而肯干活的国家,就像一个没有兵保护的肥头商人,乖乖任人宰割。这又一次印证了,政治实力是经济军事和其他实力的根本,没有好政治,就不能带来好的经济,好的科技,军事,文化实力等其他能力。

说回到我们国家,如今的中国,又一次来到了历史的拐点,但我们已经看到了一次日本挑战失败的结果。我们现在的处境非常像当时的日本,我们也有地产泡沫经济,炒房炒古董,艺术品等现象,这都是上面提到的资本过剩危机的表现。甚至在2010-2018年这中间,大量资本外逃,现在也有资本逃往国外(比如新加坡)。但不同的是,我们的政治体制领先于日本,经济规模没有完全依赖美元体系,近年来我国努力发展多边贸易,努力促成国际人民币结算的趋势,给与了一些在世界经济中没有角色的国家以位置,扩大了自己的政治经济影响力范围和规模,让美国的赤子经济体系着实头疼。真是应了毛泽东的战略,不依靠美国和苏联,独立自主发展自己的核心产业才能不受制于人,才能有出路。看看过去日本、法国在挑战美国的过程中落败,再看看阿根廷在与英国的战争中被西方阵营扼住命脉。

诸葛亮在隆中对为刘备规划了总体战略,先拿下精益二州,命一上将镇守荆州,若天下有变,主公可引益州精锐出祁山,荆州上将引荆州之兵北上,则天下可定矣。2019年的疫情,这是这天下之变,疫情加速了美国赤子体系的狂奔,危机越是明显,环境与危机越是会裹挟决策者,实际的发展越是走形难以控制。前几年曾站队美国的国家诸如越南、菲律宾、印尼等国家纷纷按下暂停键开始观望,这种趋势一旦开始就很难停下,就像风助火势火助风势,其他小国都不敢轻易在两边下注,仿佛历史的大趋势就要到来。

现在又一次考验美国的人的时刻到来了,这一次的挑战者,相比于过去,在各方面都要领先一些。让我们相信祖国,一起见证历史吧!

By the way,说完正题,介绍下卢的预测和疑惑,港币的制定是与美元绑定,美元如果在竞争中落败,港币资产将大幅贬值,香港的财务决策该如何做,是全面拥抱人民币,还是采取其他其他策略,我不知道一个地区的财政是否可以以多种资产形式,多种货币进行配置,毕竟这不是个人资产。

卢的预测是,如果美国在这次竞争中落败,他不会像日本,法国一样沦为二等国家,毕竟欠着全世界的钱,捆绑了全世界大多数利益团体,这其中还包括中国国内的官僚资本!可能这就是国家领导人上台后打击官僚资本,追逃腐败资产的原因。如果美国在竞争中落败,因为美国资本的权力过大,很可能导致诸如加州德州不管其他州了,存在解体的风险。

当机会如雨点般打过来 有些聪明人总会闪转腾挪一一躲过

人天生会对周围的环境感到好奇,也会对成本过高的事情产生惰性。比如关于拖延症的讨论,有些事可能因为过程较长,成本过高导致人无从开始,那么解决他的方法在于将大的目标拆分成多个小的目标,逐一完成即可。如果是因为风险与收益比较模糊,那么应该花经历分析具体的风险和收益的关系,做出合理的选择。

比如一个风口的来临,所有人都有预感,这回让一波有准备的人乘上这一班车。那么怎么判断自己是否有机会乘上这一班车呢?如何提高自己抓住这次或下一次相似机会的概率呢?我的经验是保持好奇心,多多参与其中,掌握更多相关领域的信息,增加自己在这个方面的实践,积累声望名气或者说话语权。就算这一次差一点,也会多了一个维度的技能与信息(有的人管这个叫知识,但是我不爱用知识这个词,有些简单,有些便宜)。

有的时候,机会来了,就如一阵风吹过,有的人乘风起舞,有的人在门缝里大喊我草牛逼!慨叹什么时候自己才有这样的好运气。例子我就不列举了,尝试思考,就是一次提高脑力纬度的尝试,去触碰机会的一次尝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