各向异性的发展是进化的基础

生物在自然界中繁衍发展,总会出现变异,这些变异中,大多是不利于生物生存的,会加速生物个体的消亡,但有极少数的变异会因为适应环境而被保留下来,使得物种得以进化。

倘若有外部因素,比如大气层被破坏、环境污染、高质量的粒子衰变等环境恶化发生,会提高变异发生的概率,进而进一步提高一个物种发生变异的频率。(1)

最原始的生命,像没有完整细胞结构的病毒,细菌等微生物的分裂繁衍速度是超快的,因此他们变异的速度,进化的速度,产生新类型变种的速度也越快。

对于有性繁殖的个体,遗传基因往往由一对染色体构成,一条来自父系(雄性)的基因,另一条来自母系(雌性)的基因。这种由两条基因组合的新生命大大提高了变异的概率,当然另一条染色体可能也会掩盖、弱化变异的结果,总之这大大加快了生物进化的速度,甚至可能提高了新物种出现的速度。精卵结合的另一个可能的作用是,物种的蛋白质功能变得复杂,且体积开始变大,这点在爬行动物、哺乳动物、鸟类上体现的最为明显。让新物种得以摆脱原来的生活环境,迁移到适合物种生存繁衍的地域。但与简单结构的生命比较,复杂生命的进化速度较慢,因为复杂生命的繁衍周期往往更长。从这一点上看,复杂生物对于物种个体来说,进化的速度比简单结构生命要慢。

总结上面说的,繁育速度快,进化的速度越快;染色体数量变成2条,基因越复杂(基因序列长),进化的速度越快。那么将来的世界会不会诞生更复杂的基因组成呢?会不会出现第三个性别,甚至更多呢?我想这个大概是会发生的吧?!倘若这种物种出现,那么他的基因会更复杂,繁育周期可能会更长?因为他们很难找对象,要找到三观,啊不,要找到多观一致的三者比现在的两性匹对更难!三性/多性问题也会比我们的目前社会的两性为题更复杂,更难平衡。现在西方社会流行的LGBT多种性别主义,只是在主观精神上朝着这种方向发展,说不定随着这种观点的引导和生物医学的发展,真的会出现另一种性别和生理特征。想一想,一个新生儿,有一个他的巴巴,麻麻,还有。。果然我这种低纬度的生物去想这个问题头疼的很!我们还只能单核思考,很难练就多核并行的思考方式。

虽然真正生物学上的三性生物还未出现,但在人类发明文字,弥补基因传递信息效率低的缺点后,人类社会总体进化的速度大大加快了。比如我们发明了书籍,传承前人的经验;我们自然而然的发展了贸易,交换资源与信息;比如我们发明了谈判桌,代替了一部分战争。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,这种多个纬度的产品、经营模式、政治制度已经诞生了!比如古希腊的讨论问题的广场衍生出了议会制度,比如因为合伙经营的人太多而发展出股份制的经营模式,比如复杂经济活动中各各种生产要素,个体互相交流碰撞磋商会大大提高这个生态的稳定性。这种由多个个体参与的经营方式,多个纬度因素互相影响达成的结果(或者说在同一纬度的投影)与上面提到的变异与进化的关系是相似的。那么,越是包容开放的系统越会吸收更多纬度的要素,从而提升整体的健壮性。但程度太大的环境变化又显得太过基因,让系统中的个体接受不了,倘若变化太大,那么这个系统可能会在一瞬间被摧毁。就像一个蚁穴被大水冲毁,一个小国被战争碾压一样!

在印尼,一场火山爆发过后,当地的生态系统几乎全部消亡。第一年,这里只是重新出现一些细菌和真菌,第二年,这里出现了苔藓和一些小的昆虫,如今那里又出现了灌木。一个生态又重新焕发出生机。正如上面说的,这个自然的生态系统中有越来越多的物种参与进来,在他们互相作用的过程中,让这个生态的健壮性越来越高。原来,世界的真理就存在于大自然中。

艺术家存在与各行各业

我们通常将绘画、音乐、电影等领域表现出杰出才能人成为艺术家。这几年,也有人将乔布斯称为将科技与艺术完美融合的艺术家。其实艺术家不只存在于那些可以直观感受到创意与美感的领域,诸如绘画、音乐,他们也表现在文学、建筑领域,甚至一些工程领域。

文学大家的文字凝练于生活,字里行间让读者人感同身受,发自内心的与之产生共鸣。一些建筑、桥梁,让人耳目一新,他们突显了作者的性格,寄托了作者的观点,与当下千篇一律的程序化的高效建筑风格区别开来,让我们在看到他时,驻足停留,多了一些想象。我时常会感慨一些小工具设计的巧夺天工,一个小小的螺丝刀,竟然由如此多的零件构成,经过调整可以适应各种不同的工作场景,再比如汽车,飞机,枪械,简直是人类智慧的集大成者。再比如我的职业——编程,只要做到基本功扎实,了解程序的各个部分,那么写出的程序,模块之间彼此咬合,功能之间衔接顺畅,整体健壮,又不多出一丁点冗余的赘肉,让人阅读后从心底涌现出感动!总之,在各行各业中,或细心耕耘熟能生巧的人,或别出心裁开拓行业边界的人都是那个领域杰出的艺术镌刻者,都是那个把所在行业引领到卓越殿堂的艺术家!

最近精力不够状态下的一些思考

最近总觉得精力不够,有很多欲望要填,有很多事要做,总会勉强一些,想方设法抓住一些东西,仿佛不做就要失去。有限的精力被拉扯,但应付完这些事后,又觉得没有多余的精力做真正想做的事情。碌碌无为的人是否一生都在应付这些必须做的事呢?他们或许被一次次的刺痛,而因为疼痛还不够,于是“克服”了这些不适,继续做着那么看似必须完成的事,继续碌碌无为?

说起平庸,总要引入参考的对象,倘若整个社会都一种标准来作为参考,那么是否平庸很好判断,每个人开始的地方不一样,起跑线不一样,目标不一样,那么在这一标准下,达到什么样的成就才算达标呢?达标的成就与一开始的位置需要多少差距才算合格呢?这些标准、成就、付出、收获又是否符合我们的内心呢?现在生活在和平年代,人人都在追求幸福,这种社会的共识和我的内心目标又是否契合呢?是否越是符合大家共识的标准,越是与自己背道而驰?

当然,融入社会与保持自我需要协调,尤其在他们遇到矛盾的时候。恐怕一些人在时代的约束下为了完成责任,确实会放弃自我,但庆幸的是,现在得时候对人的约束已经少了太多。一些基本需求已经可以完全满足,我很庆幸自己会有这样的想法,没有像其他人对物欲有太多的要求,吃饱饭、娱乐、学习、吸收新的观点、交换想法就是我最大的快乐。

目前,太多事情牵扯了我的精力,为了达成我的理想世界,只能果断斩断一些牵扯注意力的东西,让自己不再如意识到这一点前那样疲惫。那么被命运裹挟的人恐怕最可悲的一类就是完全意识不到这一点,却被趋势牵着鼻子走。到过年还有三个月,但愿我可以在年前结束这种状态,说一些“什么什么全都要懂得话”自然潇洒,然而这不是只需要主观的意志力就能达成的,这需要在保持主管信心的前提下,注意耐心和技巧,以理性思考为前提驱使自己打达成这些。计划与现实有偏差,我的理想世界也不应是固定不变的,捕捉这些偏差,调整我的计划,丰富我的理想世界才是正解!摆脱年轻时的狭隘,钻牛角尖,新的经历带来新的观点,协调好现实与理想的关系,这种成长的感觉让我满足,想到这些,让我兴奋,越来越好的生活让我比从前更有信心。